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04385

2024秋季学期
51025人加入学习
(294人评价)
教学计划
抱歉,请联系老师帮您加入课程进行学习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什政策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看的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956年社会主义改请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看。”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蔓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程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运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了新台阶,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昔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显著改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任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干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还不均衡,发展水平仍然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设相对满后,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较多。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犁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露要的主要根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露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按国家和独立经济体排位,大体处在世界中列,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展开全文]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余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决定了“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概括,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展开全文]

1-C

2-D

3-C

4-D*X

5-C*X

6-B

7-A

8-C

9-A

10-D

11-ABCD

12-ABD

13-ABCD

14-ABCD

15-BCD

[展开全文]

1-B....X

2-C.....X

3-C....X

4-D.....

5-C....X

6-B.....X

7-A.....X

8-C......

9-C......X

10-D.....

11--ACD

12--ABC

13--ABC

14--BC

15--BCD

[展开全文]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展开全文]

1:坚持实事求是。

2,:坚持群众路线

[展开全文]

任务28:5.4专题小结

1.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学习苏联的,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苏联片面强调重工业建设,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而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在处理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问题上,我们也有自己的特点。毛泽东提倡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从1985年起,我们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2.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主要取得了如下理论成果:

       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

[展开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展开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 

[展开全文]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

[展开全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买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展开全文]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

科学家发展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

[展开全文]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展开全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展开全文]

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

[展开全文]

国际形势加国外经验

[展开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展开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