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04385

2024秋季学期
51023人加入学习
(294人评价)
教学计划
抱歉,请联系老师帮您加入课程进行学习

一、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选择别的什么主义?

答:(1)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就实现了中国人                                                   民的历史任务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马克思主义具有其他“主义”所没有的真理力量。

弘扬科学真理,鉴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书记说: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 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二、什么是马克思中国化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2)就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3)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三、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原因:

(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开全文]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社会主义

[展开全文]

任务21:4.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讲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目录:  

马列主义关于资 本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认识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一)马列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思认为: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 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 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了展阶段。

       列宁认为:

     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势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 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认识历程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前,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是“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为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1.过渡时间:15-20年;2.转变条件: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3.步骤、方式: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国 有化和个体农业集体化。

      1952年,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重新思考向社会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9月毛泽东提出: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 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 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 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要以“一化"为“主体”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状况十分落后,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从历史来看,实现工业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那是因为:1.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2.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主讲:黄秋燕        审核:梁露艺

 

  

 

 

[展开全文]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展开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开全文]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展开全文]

根本任务 发展是生产力

[展开全文]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世情)

2.(党情)

(国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实际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展开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低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展开全文]

1B

2C

3C

4B

5C

6A

7B

8D

9C

10D

11D

12B

13D

14B

15B

16D

17C

18B

19D

20A

21CD

22ABC

23BCD

24BCD

25BCD

26ABC

27BCD

28ABC

29ABCD

30ABC

31A

32A

33B

34B

35B

36A

37B

38B

39B

40A

 

[展开全文]

1C

2B

3A

4D

5C

6B

7A

8A

9B

10B

11ACDEF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FG

[展开全文]

1C

2D

3C

4A

5D

6B

7A

8C

9B

10C

11ABCD

12ABC

13ABD

14ABCD

15BCD

[展开全文]

1C

2B

3D  

4D

5B

6C

7B

8C

9A

10D

11ACD

12ABC

13ABC

14BC

15BCD

[展开全文]

1C

2b

3A

4B 

5D

6D

7B

8A

9D

10D

11ABCD

12ABC

13ABCD

14CBD

15ABC

[展开全文]

         任务20:4.1新民主主义社会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讲   新民主主义社会

目录: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跨度: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而,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以总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 过渡性社会形态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到191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国这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 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其实是三种,分别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的阶级结构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当时的阶级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

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阶级---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 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所心,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耐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居于领导地 位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 经济上还是在政治 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底气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受到限制和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讲:黄燕秋   审核:梁露艺

                      2021年5月

 

[展开全文]

阶级结构,工人阶级 社会主义阶级 农民阶级 个体经济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课程特色

文档(1)
视频(31)
图文(17)
考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