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等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性质定位,它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发展和理论上的升华。这里强调"基本原则"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即包括基本原则,也包括某些非基本原则。如,经典作家针对当年历史上发生的某些社会主义运动现实而制定的一些具体行动纲领,或根据某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提出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具体设想,其内容在当年是正确的,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来讲,就不能都放在基本原则的位置上。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这些方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理论珍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祖国完全统一理论、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等。这里的"当代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域定位。它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根据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依靠着中国人的力量和中国人的实践经验。应该承认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来讲,它属于特殊,我们不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等同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表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生机和活力,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史上的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普遍与特殊的有机结合,是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接着又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接着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的任务,并且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底的思想。尽管党后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中发生过失误和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作为后人,我们总是把前人的探索看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重新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许多方面是把毛泽东曾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不过,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确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现实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不断深化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两大理论成果既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互相区别、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直至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
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上来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追求。要保证这种社会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统一思想的指导;要保证这种理性追求变成现实,必须凝聚共同的意志。特别是,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着人们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种艰苦奋斗的过程,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平坦的,天灾、人祸,风险和干扰在所难免,有些困难我们能够事先有所准备,而有些困难我们则难于预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个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是实践证明它的真理性和指导性,今后的实践依然需要贯彻它的基本原则,以它为指导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在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具有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即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具有长久的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会因为今后情况的变化而过时;二是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将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当然,对于这种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取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建立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违反、不能动摇的,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应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我们的任务不是背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某些概念,而是以这个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地从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新的实际需要的理论性创造。这样,才叫真正理解和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真谛。
核心提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广大党员干部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妥善解决各类诉求矛盾,才能使基层群众感觉生活得有尊严和更幸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江苏省如皋市以这一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亲人观”为指导,把“让每一位群众脸上都写满笑容”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推行以“及时梳理群众诉求、实时代理群众事务、即时处理群众难题”为主要内容的“三理工作法”,着力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凝聚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案例分析
推行“三理工作法”不仅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更是新时期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只要组织有力、开展得当,定能助推各项工作高效突破。
1.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核心。推行“三理工作法”就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延伸和拓展省委提出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主题活动,继承和创新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方式方法,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要把真心服务群众作为关键。推行“三理工作法”就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回应民求、化解民怨、保障民安、维护民权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现实问题,多做解民忧、济民困的好事,勤做助民富、暖民心的实事,甘做察民情、听民声的小事。
3.要把强化基层组织作为保障。推行“三理工作法”就是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增强本领,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