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02969

2024秋季学期
960人加入学习
(3人评价)
教学计划
抱歉,请联系老师帮您加入课程进行学习

4B 5C 6B 8C 10C11C 13C 15B 16C 18C 19C 21B 24C 27C 28B 29C 30C 31CD 32ABCE 33BCD 34BD 35ACD 36ABD 37BC 38ABDE39ACDE 40BCDE

[展开全文]

1.工人阶级

2.全面建成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7.公平

8.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9.自然规律

10.“和为贵”

11.十七大

12.祖国统一

13.本质属性

14.解放战争后

15.民主执政

16.它是我们的治国理想、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结果

17.《马关条约》(1895年)

18.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离出去的图谋

19.以人为本

20.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21.改革开放

22.条件

23.保障和改善民生

24.全球性

2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各民族共同繁荣

27.人民军队

28.和平与发展

'2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0.《寂静的春天》

31.

  • 区域自治
  • B.民族团结
  • D.民族平等

32.

  • 独立自主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33.

  •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B.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C.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D.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34.

  • 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 C.能保证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 D.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 E.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5.

  • 环境
  • C.人口
  • D.资源

36.

  • 服务型
  • C.学习型
  • D.创新型

37.

  • 生态系统退化
  • B.环境污染严重
  • C.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 D.资源约束加大

38.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

39.

留在将来适当时机通过谈判予以解决

  • 暂时不动
  • D.“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 E.不承认历史上关于港澳问题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40.

  • 劳有所得
  • B.学有所教
  • C.住有所居
  • D.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展开全文]

1.人民当家作主

2.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精神支柱

4.科技创新

5.1992年

6.软实力

7.政治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政府和市场

10.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精神文明

12.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13.一项基本国策

14.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5.文化

16.人民当家作主

17.先进文化

18.思想基础

1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22.经济

23.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24.城乡发展一体化

2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

26.十四大

27.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2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改革开放

30.生产要素

31.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32.

  • 重在持之以恒
  • B.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 C.重在形成机制
  • E.重在实际行动

33.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4. 

  •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 D.我国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

35. 

  • 行业自律
  • C.政府管理
  • D.党委领导

36. 

  • 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 B.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 D.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姓“资”,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7.

  • 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C.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8.

  •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B.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D.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 E.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39.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 C.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 D.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0.

  •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D.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 E.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展开全文]

1.发展生产力

2.理论创新

3.以人为本

4.1992南巡讲话

5.共同富裕

6.1988年

7.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8.理论联系实际

9.理论联系实际

10.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1.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2.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13.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发展生产力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发展

19.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立国之本

21.统筹兼顾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3.发展生产力

24.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

25.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6.全面协调可持续

27.科学技术的竞争

28.“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9.基本纲领

30.实践

31.ACDE

32.BCD

33.ABD

34.ACDE

35.ABC

36.CD

37.BCD

38.AD

40.ABDE

[展开全文]

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三生三世生生世世

[展开全文]

 1993年4月27—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次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为发展两岸关系注入了新活力。。

[展开全文]

 图片1: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图片2: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变成现实。

[展开全文]

在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地区,可以参照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展开全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

[展开全文]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责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展开全文]

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展开全文]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展开全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申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提出这五项原则是为了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五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是国家间交往的前提;“互不侵犯”是底线,在处理国家和国家间关系中应严禁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互不干涉内政”是核心,这是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的根基;“平等互利”是条件,是实现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和平共处”是目的、是结果。如今,这五项和平共处原则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5月31日至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并赴美国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开拓局面、完善布局的又一重大行动,在太平洋彼岸刮起了一场“习式旋风”。其中,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不拘一格的庄园会晤,堪称中美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旨在为中美关系发展规划蓝图,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举世瞩目。习近平主席此行的所有活动均顺利圆满,成果丰硕,富有战略远见和历史意义,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新的外交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展开全文]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今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展开全文]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这一构想的提出本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但现实中却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继而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心代表团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这样,从“叶九条”到“邓六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更加完备充实,更加明确和系统化。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
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图片1:公报第一次改变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提法,不再使用以往惯用的“解放台湾”的口号,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

  图片2:《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一些基本原则。

  图片3: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被称为“叶九条”。

  图片4: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准备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图片5: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设想,后称“邓六条”。

  图片6: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从“叶九条”到“邓六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更加明确和系统。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展开全文]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

[展开全文]

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展开全文]

2. 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对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反思。
  1962《寂静的春天》出版,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性讨论由此开始,这种关注和反思逐步反映到行动上,现代环境运动兴起。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
  1987年2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把资源、环境和人类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的认识,是重要的飞跃。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第一份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战略开始实施。

[展开全文]

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二,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第三,要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第五,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全文]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这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课程特色

图文(80)
考试(5)

学员动态

还没有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