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

501189

2024秋季学期
30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教学计划
抱歉,请联系老师帮您加入课程进行学习

企业信息管理

第四讲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包括结构化方法和原型法两种常用的系统开发方法,一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

一、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一)系统规划阶段:对企业概况及运行系统进行调查,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报告;

(二)统规分析阶段: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三)系统设计阶段:回答的问题是系统“怎么做”的问题,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四)系统实施阶段:主要进行系统具体实施;

(五)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运行系统进行维护和质量效益评价。

二、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生命周期法即结构化开发方法,80年代初产生了原型法。

(一)结构化开发方法

1、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按照面向用户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上而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下 而 上实现的一种开发方法。

2、结构化方法的优点

1)按照系统的观点,自上而下地完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3)面向用户;4)充分预料变化情况;5)开发过程工程化。

3、结构化方法的缺点

1)起点低、工具落后、开发周期长;2)难于在实际中实施。

4、结构化方法适用范围

适用于信息需求明确、规模较大、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开发。

(二)原型法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凭借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尽快给出满足用户基本要求的初始原型系统,然后对原型进行评价,再进行修改,直到用户完全满意为止,形成实际的系统

2、原型法的优点

1)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易被接受;2)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很快形成原型;3)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4)用户的主导作用;5)引入模拟手段。

3、原型法的缺点

1)对于大系统、复杂系统、很难快速建立起原型;2)整个开发 过程要经过“修改——评价——再修改”多次反复,开发过程管理要求高;3)缺乏规范化的文档资料,给系统的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4、原型法适用范围

适用于用户需求不清,且需求经常发生变化,管理及业务处理不稳定,系统规模较小且不太复杂的情况;

三信息系统分析

(一)系统调查(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三种)

(二)现行系统分析

1、组织结构分析:是指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描述组织结构的方法,通常采用组织结构图。

2、功能结构分析:各部门把名称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其所包含的所有业务;在分析组织情况时,还应画出业务功能一览表。

3、业务流程分析:使我们了解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TFD)进行业务流程分析。

4、数据分析:信息系统是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点与关键;数据分析的出发点是业务流程图,结果是数据流程图(DFD)

数据字典(DD)以及处理逻辑说明。数据流程图由四种基本符号组成,即外部项、数据流、处理逻辑(处理功能)和数据存储,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

四、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包括模块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数据库设计。

 

 

 

 

 

 

[展开全文]

企业信息管理

第三讲    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型。

著名模型包括:一个是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模型;另一个是诺兰模型。

(一)信息技术扩散模型

1、替代阶段:是指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替代原有技术;

2、提高阶段:是指信息技术的采用使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有了 实质性的提高;

3、转型阶段:是指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都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成长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二)诺兰模型,分六个阶段:

1、初始阶段;2、蔓延阶段;3、控制阶段;

4、集成阶段;5、数据管理阶段;6、信息管理阶段。综 上所述,信息系统应用从单项应用走向系统集成,从对具体业务的支持走向对企业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支持。

二、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概述

(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是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ISSP的目的体现在两点:

1、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可以降低开发风险、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原则,包括:

1、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面向全局的长远规划

3、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表达出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一般管理层次由高到低分为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和作业处理层三个层次)

4、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应具有适应性

5、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具有动态性。

(三)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

1、了解企业概况及现行系统的状况;

2、确定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和总体结构;

3、对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三、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

1、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是把企业的总战略、信息系统战略分别看成“信息集合”;战略目标规划的过程则是由组织战略集转换成信息系统战略集的过程。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是通过分析找出关键成功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成功因素来确定系统的信息需求,进而进行系统规划。

3、企业系统规划法(BSP):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从企业目标入手,识别企业过程,分析数据需求,然后再自下而上的确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以支持系统目标。分为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结构四个基本步骤;其中定义企业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由三部分组成即计划和控制活动、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支持资源有关活动。

 

 

 

[展开全文]

企业信息管理

第二讲 企业信息系统

一、系统

(一)系统的有关概念

1、系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部分(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若能的有机整体。

2、子系统:是系统中相对来说联系更为密切,或为完成某种局部功能而结合在一起的元素构成的有机体。

3、系统环境:处在系统以外的与系统有密切联系的元素构成的整体。

(二)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2.目的性;3.关联性;4.层次性;5.适应性;

(三)系统的结构: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器、检测器等几个部分。

二、企业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

(一)企业信息系统的含义:分广义企业信息系统和一般企业信息系统;

1、广义企业信息系统:是指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播,向本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系统;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是在线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系统是非在线信息系统。

(二)信息系统的功能

1.数据处理功能;2.计划、控制功能;3.预测、决策功能;

(三)信息系统的特点

1、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人机系统;人是信息系统的主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

2、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的集成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是实现信息系统一体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3、信息系统采用数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

(四)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类型,可分为以下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2、管理信息系统(MIS)

3、决策支持系统(DSS)和专家系统(ES):DSS是由交互语言系统、问题处理系统和知识系统构成;ES是由知识获取子系统、咨询解释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推理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4、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多媒体信息系统(MMIS)。

三、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概念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一)信息系统的 概念结构

1、从作用观点,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构成;

2、从处理过程,由输入、处理和输出构成;

3、从处理内容及决策层,为一个金字塔结构。

(二)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企业信息系统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业务来划分不同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系统的功能结构。

(三)企业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是指支持信息系统的和数软件所构成的系统结构;软件是指一组用以调度硬件资源和处理数据的程序,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是指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软件;系统软件是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的软件。系统软件包括:

1.操作系统(OS)

2.种语言和它们的汇编或解释、编译程序

3.服务程序,包括计算机的监控管理程序、高度程序、故障检查和诊断程序

4.程序库和数据库管理程序。

(四)企业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是指信息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其网络结构。

1、信息系统的硬件组成:1)计算机及外部设备;2)数据通信及网络设备;3)办公自动化设备。

2、硬件联接方式即网络结构:1)计算机风格按通信距离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2)局域网软硬设置:硬件包括服务器、客户机、网络设备、通信介质;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3)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四种形式: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3、企业网络特点:建立现代企业网络首先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部门建立各自的局域网,然后再把各个局域网联结成广域网。

四、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

(一)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影响企业竞争的五种竞争作用力:买方的竞价能力、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本行业中替代品的出现、本行业已有的竞争对手;如何取得竞争优势:

1、企业通过运用信息系统有助于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2、在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中应用信息系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1)总成本领先战略:以低成本取胜;

2)差别化策略:以特取胜;

3)聚焦战略:主功某一特定的顾客群或某一细分市场。

(二)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

1.信息系统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2.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动作方式的改进

3.信息系统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三)信息系统与企业决策

1、信息系统的类型:从管理层次对信息系统分类,可分个四个层次六大类:

1)作业层:事务处理系统TPS双可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2)知识层:知识运用系统KW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3)管理层: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

4)战略层:经理支持系统ESS。

2、决策问题类型: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三类。

1)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遵循的决策问题。一般是作业层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

2)半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但又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一般是管理层的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

3)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方法和决策过程没有规律可遵循的决策问题。大多是战略层的管理者和知识层的专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3、决策类型与系统类型

1)作业层:信息系统类型为TPS(EDPS),服务的人员为低层管理者,决策问题类型为结构化

2)知识层:信息系统类型为OAS和KWS,服务的人员为行政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决策问题类型为结构化和半结构化;

3)管理层:信息系统类型为MIS和DSS,服务的人员为中层管理者和中、高层管理者,决策问题类型为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

4)战略层:信息系统类型为ESS,服务的人员为高层管理者,决策问题类型为非结构化。

 

 

 

 

 

 

[展开全文]

企业信息管理

第一讲 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的含义: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反映;是客观事物的特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的反映。

(二)信息与数据

1、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信息的载体是数据,数据包括信息;

2、数据和信息是相对而言的,是原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数据是原料,信息则是成品。

(三)信息的特性

1、客观性: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

2、等级性:管理分为高、中、低三层,信息分为战略级、策略级和执行级三级;

3、共享性:即分享性;

4、价值性:作为一种资源,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

5、再生性:时间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会减少甚至消失;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6、传输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传输;实现信息传输功能的载体称为信息媒介,包括信源(信息的发出方)、信宿(信息的接受方)、信道(媒介)、信息四个基本要素。

二、信息的生产周期

信息经历需求、获得、服务、退出四个阶段;信息的流动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在每个阶段中又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维护及使用等环节。

(一)信息的收集

1、信息的识别:1)决策者识别(信息用户),2)系统分析员识别,3)决策者、系统分析员识别;

2、信息采集:1)自下而上的广泛收集,2)有目的的专项收集,3)随机积累。

(二)信息的传输(遵守香农模型)

(三)信息的加工:1.预加工,2.综合分析,3.统计推断。

(四)信息的存储:1.文字纸张,2.胶片,3.计算机存储器。

(五)信息的维护:目的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安全和保密。

(六)信息的使用:1.提高效率阶段,2.及时转化价值阶段,3.获取决策信息阶段。

三、信息与企业价值体系

(一)信息与企业价值链:是指物料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流动过程,即物料在企业的流动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物料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不断增加价值的过程。信息技术与价值链模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信息与供应链管理: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如下: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如下:MRP是物料需求计划;MRPII是制造资源计划;ERP是企业资源计划;

2.供应链管理的需求也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信息与企业战略

1、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间的协同;

2、信息技术有利于获得全行业的竞争优势;

3、信息技术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4、信息技术促进了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

五、企业信息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把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信息”的管理;二是对“企业信息活动”的管理。所谓“策划”就是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