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遵议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党是:党的七大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八七会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5、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7、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革命军队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
分财物给农民是发动群众的第一步,要让农民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必须给农民以土地,因为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来源和依靠,是农民的命根子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党和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有三条: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发展社会生产力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1986年11月在和日本首相曾根康弘谈话时提出;近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
第一个目标时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义指干部对的“四化”
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干部制度改革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中存在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特权现象、干部终身现象等问题
《宪法》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建立人才选拔制度,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选人用人,要建立退休制度
1982年 中国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正式标准着废除实际存在着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同年为解决党内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问题,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1992年中央顾问委员会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验体制改革的目标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我国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
在所有制机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封闭衰败,开放则兴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
1979年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扇“窗”,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又通过了在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的决议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上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检验
“三步走”战略
1983年2月6日到27日邓小平经江苏再从浙江到上海
1987年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部,到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部,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部,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说:这是我们发展战略的三部曲
温饱问题1982年5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利比亚国家元首多伊时指出
小康即“温饱有余,富裕不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是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80年代初在提出用20 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时说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根本任务
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乘坐专列从北京南下,18日抵达武昌,19日抵达深圳,22日在同省市负责人讲话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会见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时生产力,实事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时第一生产力。
1977年下半年邓小平从新恢复工作,他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他指出:不抓科学 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1978年3、4月相继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指出:代表党中央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以这两个大会为契机,中国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天
没有公有制就不可能实现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与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1957年11月13日全国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造成左倾错误 教训:欲速则不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初步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初级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二是从社会发展程度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成熟 不完善 不发达的初级阶段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并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守
1978年5月11日《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行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影响
1980年12月邓小平强调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践相符合,使主管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要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了历史的发动机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指导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前召开了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会上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也是这篇报告为人们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习近平在2014年8月20日纪念邓小平同志110年诞辰上的讲话中提到
《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全面确立,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是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1956年春为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也成为9月召开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毛泽东在1960年6月《十年总结》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工业无产阶级失去了生产手段,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极为残酷的压迫,所以特别能战斗。他们人数虽然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革命的同盟者问题
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可参加革命,中派也可参加革命,右派分子受到革命大潮所裹挟,也会附和革命;半无产阶级虽然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但生活极其贫困,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因此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是我们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需要革命、赞成革命的一面,又有怀疑革命的一面,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因此,在统一战线中要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革命的对象问题
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极端的反革命的对象问题
“一化三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春 毛泽东考虑以“一化三改”为标志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1953年2月16日夜毛泽东乘专列抵达武汉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要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京举行,毛泽东第一次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作了完整的表述
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以化三改”
一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